真正的优质提示词只有一个衡量标准:AI 能完全理解你的需求,并输出完全符合你预期的结果。这不是“巧言令色”的文字游戏,而是把一次对话还原为一份清晰、可执行、可验收的“问题合同”。
提示词 = 用简洁的计算机语言描述复杂的业务逻辑问题
一、为什么大多数提示词不好用?
因为它们没有把“问题”说清楚。问题 = 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 目标:你要的状态、你的预期、期望(Done 的定义是什么?)
- 现状:你现在拥有什么(输入、限制、上下文、资源)
- 差距:需要 AI 补上的那段路(任务、步骤、输出格式与标准)
很多人从未真正澄清过这三件事,于是提示词只能“理解个大概”,输出就自然“差不多”。
二、“简洁”不是“简单”
简洁意味着去掉含糊、冗余与主观化词语,用最少的文字承载最清晰的约束。 常见“提示词异味”(Prompt Smells):
- 含糊评语:好看、专业、通俗、深入(没有可检验的标准)
- 隐性限制:默认语言、受众、长度、风格未声明
- 结果不可验收:没有输出格式与验收标准
- 缺少反例:只给正面样例,导致模型“过拟合”风格
三、用“计算机语言”写问题:让歧义无处藏身
当你把问题抽象为结构化数据或可视化模型时,AI 更容易“完全理解”。 推荐三种表达方式:
1) JSON:把需求当 API 合同
{
"goal": "生成一篇关于零售行业会员增长的策略文章",
"context": {
"audience": "电商运营总监",
"brand_stage": "成熟期",
"constraints": ["避免空话", "给出可落地的操作清单", "引用数据需标明来源或假设条件"]
},
"inputs": {
"current_state": "复购率低于行业均值10%",
"available_data": ["近12个月交易明细", "用户行为分群标签", "优惠券使用记录"]
},
"tasks": [
"诊断影响复购的前3个关键因子",
"提出3套互斥可选的增长策略(MoAR原则:可度量、可执行、可负责)",
"给出30-60-90天路线图与人力/数据依赖"
],
"output": {
"format": "markdown",
"sections": ["诊断", "策略A/B/C", "路线图", "指标与验收标准"],
"length": "1200-1500字"
},
"acceptance_criteria": [
"每条策略含清晰假设、行动清单、指标目标与风险缓释",
"避免空洞形容词,使用具体动词与数字范围"
],
"evaluation": {
"checklist": ["目标是否覆盖?", "约束是否满足?", "格式是否一致?"],
"review_style": "先列要点后给结论"
}
}
2) YAML:更适合人读的合同
goal: 为入门开发者编写一份Python并发编程学习路线
audience: 初中级后端工程师
constraints:
- 全流程基于Python 3.11+
- 每一阶段给出练习与验收项目
- 避免只讲概念不落地
modules:
- name: 认知搭建
deliverables: ["并发/并行/异步的区别", "GIL影响"]
- name: 工具箱
deliverables: ["threading", "multiprocessing", "asyncio"]
- name: 实战
deliverables: ["IO密集爬虫", "CPU密集图像处理", "服务端异步API"]
output:
format: markdown
structure: ["学习路径图", "分阶段目标", "练习清单", "验收标准"]
acceptance_criteria:
- 每阶段至少1个可运行项目与验收指标
- 列出常见坑与调试方法
3) PlantUML/Draw.io:把任务流程画成图
@startuml
start
:定义目标(Goal);
:梳理现状(Current State);
if (差距是否可度量?) then (是)
:设定指标&约束;
else (否)
:补充上下文/样例/反例;
endif
:用JSON/YAML定义输出格式&验收标准;
:提供正反样例(少量高质量);
:要求AI先给校验清单再产出终稿;
stop
@enduml
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拓宽你的认知边界
你永远也不可能提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问题。所以当输出“不对劲”、AI产生“幻觉”时,先问自己:
- 我是否知道“好答案”长什么样(可量化标准)?
- 我是否掌握了领域的关键变量与约束(术语、常识、惯例)?
- 我是否给了足够的高质量样例与反例?
一个简单的认知补全闭环:
- 扫盲:收集该领域的关键概念与常用框架(先有维度,再谈深度)。
- 术语表:在提示词中固定术语定义,减少歧义。
- 逆向拆解:找1–2个你心目中的“好答案”,反推它的结构、指标与写作手法,写进合同。
五、最小可行提示词(MVP Prompt)到可重复结果(Repeatable)
- MVP 提示词:只写目标、输入、输出格式、验收标准。
- 校准回合:要求模型先输出校验清单(它将如何判断是否满足),再给结果。
- 误差学习:凡与预期不符之处,不要只说“重来”,而是把失败点回填为新约束或反例;让合同越来越“厚”。
- 可重复:在不同话题、不同数据上多跑几次,稳定通过验收清单,才算“完全理解”。
六、两个短例子:从“差不多”到“完全理解”
差的写法
写一篇专业、好看的行业分析。
问题:含糊、不可验收、无结构。
好的写法(片段)
{
"goal": "对国内SaaS中小企业CRM市场做结构化分析",
"audience": "投资经理",
"constraints": ["不做新闻罗列", "必须给出五力模型视角与收入结构拆分"],
"output": { "format": "markdown", "sections": ["市场界定","竞争格局","价格带与毛利","风险与催化"] },
"acceptance_criteria": [
"每节有数据区间或来源",
"结尾列3条可检验判断及其反证条件"
]
}
七、你的“问题合同”清单
- 目标与现状是否都清楚、独立、可度量?
- 输入是否包含上下文、资源、约束、受众?
- 输出是否有固定格式与验收标准?
- 是否提供正反样例各至少一则?
- 是否要求模型先给校验清单/执行计划再产出终稿?
- 是否把主观词汇替换为操作性描述(动词+对象+范围/数值)?
- 失败一次后,是否把失败原因写回合同(持续收敛)?
八、从“提问者”到“定义者”的跃迁
精通AI提示词,本质上是完成一次思维模式的跃迁:从一个模糊的“提问者”,转变为一个精确的“问题定义者”。这要求我们:
- 向内求索,明确目标: 在与AI对话前,先与自己对话,清晰地定义目标与现状的差距。
- 拥抱结构,精确表达: 借鉴计算机科学的智慧,用结构化、无歧义的语言来构建你的指令。
- 终身学习,拓展边界: 持续深化你在核心领域的认知,因为你的认知边界,就是AI能力的边界。
掌握了这门艺术,你手中的AI将不再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黑箱”,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响应精准、潜力无限的“白箱”。你将不再是AI的使用者,而是它的驾驭者,共同在这个智能时代,探索和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
九、最后
写提示词,本质是在你的认知与AI 的能力之间订立一份可执行的“问题合同”。当目标、现状与差距被结构化描述,简洁而不简单,输出自然“完全符合预期”。 从今天开始,用 JSON/YAML/PlantUML 把需求写成合同,让 AI 没有误解的空间,这就是“优质提示词”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