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于《这样学习才高效》,作者:杨慧琴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思维需要不断调整和打磨。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套我打磨到今天,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学习思维模式,我把它称作“闭环脚手架”学习思维。
称作“闭环”是因为这套学习思维模式的起点与终点都落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问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任何知识体系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重复加深巩固。
称其为“脚手架思维”,是因为它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思路,就像盖房子用到的脚手架一样,起到支持和框架的作用,从而帮我们搭建不同的房子。按照这个步骤去逐步攻破知识点,会提高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效率,学习的时间也会缩短。这样学习就像使用乐高的说明书一样,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结合不同的素材,逐步拼接好一个个组件。在学习过程中,你也可以随时利用脚手架思维进行自纠自查,了解哪些知识点还掌握不到位,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让自己更专注。我会在开始学习前提出和即将学习的知识相关的1~3个问题,在课堂上或者自学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有疑问的学习过程,是有灵魂的、有主题的,这样不仅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接收信息。接收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个人获取和他人传授两种方式。个人获取是指通过阅读、浏览网站、检索数据库、看视频等方式自学。他人传授是指通过有经验者面授和口口相传的方式接收信息,例如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父母的指导、学徒跟着师傅学习技能等。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人传授的信息系统性更强,可以及时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以相比自学会更简单、更省力。所以课堂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学会利用老师的优势,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可以参照第二章的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接收他人传授转变为培养自学能力。因为离开学校之后,想要找到好老师就更困难了。培养自学能力也是成为终生学习者,不断自我提升的关键。
第三步,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之后要做的事情是理解知识,这个过程应该贯穿于知识的接收过程。在课堂上也好,自学也好,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理解,练习快速运转大脑、快速理解的能力,而不要等看完或学完再想。什么是理解知识?通常第一步是“扩句”,这一步对公式定理类的知识接收非常关键。比如把“牛在饿的时候要吃东西”扩充成“一只饥肠辘辘的牛来到青青草原吃草充饥”。第二步是“视觉化”,用视觉化的方式想象该知识点。例如历史故事、数学空间几何、物理运动,甚至化学公式,都可以把元素之间互相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第三步是“挂钩”,梳理逻辑,把新旧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用旧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这三步如果都能做到,这个知识点就理解到位了。
第四步,提取关键点。理解知识是把书读厚,提取关键点是把书读薄。比如:数学的一个章节,可以将其凝练为几个重点公式和几个定理;一篇课文,可以凝结成简短的核心思想;一条历史史实,最后可以总结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就是提取关键点。
第五步,应用与拓展。这一步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知识点的应用。简单来讲,就是写作业和做习题。
更深层次的一部分是问自己:这个知识点在所在领域以及其他领域有什么用?有什么事情是和这个知识点类似的?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由这个知识点推导的?有什么事情能够用这个知识点来处理?除了技术应用之外,更重要的应用是思维在横向与纵向方面的拓展。
第六步,自查自纠。在应用过程当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理解知识和提取关键点时存在相应误区。此时就要做到自查自纠,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再提出新的问题,并与第一个问题连接,形成闭环。如果发现新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你就需要把这个过程再思考一遍。
养成高效的学习思维看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短时间之内把必要的流程都做完。但是也请你相信我,一旦你养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之后,这个过程就是自然而然的。吃饭要先端起碗,再拿筷子,再张嘴,这个过程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学习也是一样,一旦习惯,这个流程就像呼吸和吃饭一样简单。看到一个新的概念你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它到底要讲什么?获取到新知识,你就会想:它和我学过的什么知识是相关的呢?我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对照、联系它?理解好了,再去想下一步用哪一句话提炼刚才学的内容,以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