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深度,决定成长的高度 所谓的成长、进步就是认知升级,扩大认知半径 思维方式是“道”,做事方法是“术”,不学道只学术,是暴殄天物,本末倒置,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万物相通的部分,我们称为“道”。
认知能力相当于人类大脑的操作系统。
知识分为,身体记忆知识和大脑记忆知识。身体记忆的知识是活知识,是可以应用的,这就叫内化;大脑记忆的知识是死知识,是不可以应用的。
知识储备的方法,以图式结构存储、多视角观察法、用已知解释未知。
在思考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生活+反思=学习,通过思想在事物内部和外部之间找到联结建立模式
知识储备可以有2种来源,一种是书本阅读,一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观察。观察力的强弱取决于知识储备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从而达到从现象得出结论和势。 阅读,要进行独思,如果让作者的思想观念填充了自己的大脑这是很糟糕的,那时你已经不在是你。阅读,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念思想的正确性并加以完善,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本性观念思想,才不至于迷失自己。阅读完成后只有2种结果,赞同和反对。 输出,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融合成一体的过程。
生活观察可以从5个角度去观察:①材质、②造型、③装饰、④工艺、⑤功能用途 不管是阅读还是观察,每次都只选择一个视角进行,然后经过多次反复认识完整的事物。并把每个视角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 碎片知识无法产生价值,只有通过联结。知识与知识的联结,知识与现实的联结,知识与问题的联结。 世界的本质就是“关系”,知识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对世界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关系”的理解。 最有效的勤奋,就是坚持自己的输入和输出的闭环,学以致用,你学到的东西,刚好被你应用起来,同时,也会在应用的过程中反思和总结不足,这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勤奋。用输入和输出这个闭环来践行自己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认知能力的偏差。 认知是人类认识事物,对外界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 反馈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刻意自觉练习关键,没有反馈很难坚持。缺乏反馈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成就感,二是无法刺激大脑回路。 反馈 = 实践 + 反思。反思的周期必须缩短,最长1天之内。不然过去半年了才发现这半年来没啥进步。 正反馈:总结、优化成功的经验,鼓励你下次做得更好 负反馈: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认知升级的不同在于,我们知道知识需要更迭,思维方式需要更迭。进化思维,我们永远都生活在变化之中。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环境和资源都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遇到阻碍,觉得寸步难行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是不是 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4要素:目标、简化、抽象、规则,只要符合这四点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一个事物的思维模型。比如:模型(军棋)=解决特定问题(模拟军事游戏)+现实世界的简化(棋盘)+变量的抽象(棋子)+规则(玩法)。 思维模型的好处在于,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有一套可视化的模型可以直接套用,而不必重新思考,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坏处在于,世界一直在变,思维模型容易固化,如果不进行更新,反而会成阻碍,所以我们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型。 打破思维模型并不是全盘推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把我们的认知当作一个在大脑中运行的软件来对待,每次试着学习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并且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反馈的结果来逐步完善,这就是认知升级的迭代过程。